巴中市供銷社以盤活農村資金資產資源為著眼點,以聯合合作為基礎,以產業發展為重點,通過政府引導、市場運作,推動供銷合作社、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社“三社”優勢互補、融合發展,提升供銷合作社為農服務能力,提升農民專業合作社規范化發展水平,提升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實力,促進農民增收致富,助力鄉村振興。
(一)堅持黨建引領,突出組織優勢。堅持黨對“三社”融合發展工作的領導,將黨建與業務深度融合,把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基層供銷社建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切實推動“三社”通過勞動合作、資本合作、土地合作、經營合作等多種途徑,組織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及小農戶參與聯合組建村級股份經濟供銷合作社。通江縣建立了“黨建帶社建”工作推進機制,強化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功能和組織優勢,縣委組織部、縣供銷社聯合推動“三社”融合發展,并將該項工作納入鄉鎮年度目標考核。
(二)堅持盤活資源,構建供銷平臺。靈活利用現有資源和組織架構,盤活村集體閑置資產,挖掘村集體資源,領辦創辦經營能力強、帶動范圍廣的基層供銷社、農民專業合作社和供銷惠農公司等新型合作經濟組織,初步構建起了廣泛聯合、深度融合、共同發展的新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體系,構建起了產前、產中、產后一體化供銷平臺。恩陽區柳林鎮海山村,將村集體閑置辦公用房改為村供銷社經營場地,成立供銷惠農公司、領辦農民專業合作社,購置農業社會化服務機具,開展測土配方、統購統銷、農技指導等農業社會化服務,整治撂荒地1500畝,開展土地托管4500畝,機械化種植和收割水稻、油菜2600畝,銷售水稻、油菜、玉米等農產品180噸。
(三)堅持共建共享,密切利益聯結。堅持“政府主導、三社主體、全民參與”的原則,充分利用“三社”在各自領域的特色優勢,通過黨建引領、社企帶動、聯合社統、共建共享等多種形式開展分工協作,建立了以村集體經濟組織為基礎、以供銷社為紐帶、以農民專業合作社為支撐的工作推進機制,鼓勵“三社”相互參資入股,密切利益聯結,構建多樣化、多元化、多形式的“三社”融合利益聯結機制,為融合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通江縣探索了“1135”(經營創收利潤按照10%集體經濟優先分紅、10%滾動發展預留、30%管理團隊獎補、50%股份合作分紅)分紅機制,農民與“三社”聯系更加緊密,“三社”之間聯系更加牢靠,村集體經濟發展基礎更加堅固。
(四)堅持“三社”融合,實現“三方”共贏。開展“三社”融合發展后,初步實現了“方向三轉、角色三變、實力三增”,供銷社在經營模式上由單一主體向多元股份聯合合作轉向,在角色上由“自主經營”向多方納才“能人帶領”轉變,通過多方聯合合作縮短為農服務距離、提升產業發展質效、增強經營管理能力和為農服務水平;村級集體組織在助推產業發展上由缺乏抓手向在土地流轉、用工組織方面發揮作用轉變,在角色上由“說教者”向服務者轉變,通過參資入股、參與經營、村集體二次分紅,能力強的村干部可以獲得工資之外的獎補,解決村集體沒有固定資產村級集體經濟就無來源的問題,集體收入和村“兩委”的號召力增強;專合社等經營主體由用工組織、生產、銷售多元兼顧向專注產業建設本身轉變,角色定位更加“單一化”能把更多精力聚焦生產管理技術提高產能。